Tag Archives: 核能

从福岛,到核四,到?

17 Mar

上周某天早上收到了一连串群发邮件,发件人都是两年前一起去了东京三天的研究生同窗。3月11号那天日本大地震两周年,便收到了毕业后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有心人的问候。到东京时大地震和海啸刚过不到48小时。福岛的核机组因为冷却设施失灵而一个接一个的爆炸,失火,更糟糕的是爆炸波及到了存放核废料的地点,于是才有了持续至今的核泄露。

即使在当时无比特殊的情势下,东京的空气里也嗅不到灾难降临的味道。也许离焦点最近的地方,也是最宁静的地方。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东京有些像战地电影里常用的一招,即使枪林弹雨还在继续,可是背景音乐已被关闭,剩下的是更振聋发聩的安静。地铁里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伴着轻快的音乐,一切都好像正常,但一转角,便利商店的货架空空如也,饮用水早已售磬。那几天地铁还没完全恢复所有线路,夜幕降临时,便利商店外的巴士站等公车的人群已经蔓延了好几个街区,人与人之间保持着精确的距离,非常有日本特色的把秩序这两个字诠释到了极限。

那几天里信息的贫乏和语言不通反而让人轻松不少,没有人能确切的评估福岛的影响,甚至没有人能确认灾难的起因是地震,是海啸,还是不能够怪到天神头上的人为因素。所谓的blissful ignorance,就是这种感觉吧,可是美好的无知并没有持续多久。5月份德国便宣布了全面弃核的计划,表达出效仿意愿的国家也不在少数。

几个月之后,当时修的一门课布置了一个跟福岛事故原因有关的课题,那时我才有动力和压力坐下来抽丝剥茧,看看新闻标题下到底写了些什么。日本现今的能源政策框架是70年代制定的,而当时的主要目标是资源独立,所以才大张旗鼓的鼓励核能。一直负责监管核能的日本经济产业部难辞其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不少经济产业部的官员在离开政府部门后都在福岛电厂的母公司东京电力找到了事业第二春。这种利益上冲突也把体制上的漏洞越捅越大。福岛核电厂周围有一圈防浪墙,因为监管的疏忽,东京电力公司才有机可乘的只把墙只修到规定高度的五分之三。这种偷工减料在只有地震发生的情况下也许并无大碍,但在海啸的冲击下便显得不堪一击。大地震发生了一年多后,国际原子能组织才发布了事故原因报告,说之前大众认定了海啸造成了冷却器失灵,但经过调查发现地震也对核能设施造成了破坏,推翻了之前福岛设施足够耐震的说法。

所以灾难的起因,是地震,是海啸,更是不能够怪到天神头上的人为因素。

最近常常会在新闻里看到和核能有关的议题,不仅仅是因为大地震的周年纪念日又到了,也不是因为两年在日本的照片又在Facebook上被挖出来,而是因为在台湾越来越壮大的“反核四”运动。我们这一代在大陆长大的人,接触到台湾的新闻的首要途径还是通过娱乐。3月9号台湾北中南东废核游行的前一天,张悬在Facebook上发了一条状态:

明天見。
明天街上見。
帶著信念或想得到資訊的心,
我們珍惜相見並肩的時光,
傳遞真實的資訊,摩擦憂慮與盼望,
然後明白我們想要什麼,該要什麼,
我們還值得一起做些什麼,

明天廢核遊行見。

看了看新闻才知道,“反核四”是一场纯草根的运动,起初跟NGO和党派无关。从80年代初兴建台湾第四座核电厂的计划提出以来,厂址周围靠渔而生居民就因为担忧核废料的处理问题而极力反对核四的实施,而核四的试运行也屡屡失败。福岛事件后,台湾和日本地理特征上的相似也让更多的人关注并加入到“反核四”的队伍中。而除去对自然灾害的担忧,核废料的处理方法至今除了密封存放并没有其它有效的方法,这也让不少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加入了游行。台湾行政院在2月底宣布,核四是否续建将交于公投决定。不过过去所有公投的案例,都因投票率不到50%而以无效告终。反核的民众觉得不应经过公投,应该直接宣布停建,所以行政院的决定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了这一运动中。

3月9号台湾的游行照片里有不少有创意的海报,但见得最多的还是那幅印着台湾岛轮廓的旗子,上面印着“反核,不要再有下一个福岛”(No Nukes, No More Fukushima)。旗子是一个咖啡店老板去年自己设计的,她自己联络了100个店面,口耳相传一起挂起那面旗子,为游行里旗海飘飘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公视采访309游行的时候想专访这位咖啡店老板,却被拒绝了。她拒绝的原因挺触动我的,因为她说她不想只阐述情绪。因为在台湾的反核运动,不仅仅是在艳阳高照的某天走上街头喊口号而已,而靠情绪支撑的讨论往往是不能长久的,公民运动里最难能可贵又不能缺失的,便是能丝丝渗透的理性讨论。就像张悬在她的状态里提到的,这是一个摩擦的过程,在忧虑与期望里摩擦,更是在真实的资讯和自我的认知间摩擦,这必定是个艰难的过程。

美国的能源信息组织上一次做台湾的专题年报是08年,当时的数据是核能发电占总量的18%,现在这个百分比只会更低。为了保证供电,惯例是发电源能提供的总量比全年用电量最高的一天还要高上18%到20%。所以就算没有核一核二核三,台湾大概也暂时不会出现电量大紧缺。核能的宣传点从一开始都是运行成本低廉,效率高,并且不会排放含硫含硝的污染物。但是如果算上核废料的处理和需要加强的设施安全,核能的运行成本只会越来越高。如果核能真有一天被降为零,还是找到替代才行。而天然气需进口所以面临成本问题;煤炭发电要面临空气污染增加的可能性,除非安装会提高成本的脱硫脱硝装置;风能太阳能发电又涉及到电能储备,因为风不会24小时一直稳定的刮,太阳也不能全天候的绽放光芒。这看起来是个没有万全之策的情形,所以理性的讨论才尤为重要,咖啡店老板的那句“我不想只阐述情绪”才更打动人。

我现在做的工作,成天要和各种跟发电资源有关的资讯打交道,常常因为需要放大各类细节而忘记了大环境的存在,着实有些讽刺。去年Sandy飓风让曼哈顿39街以下断电了好几天,朋友发来短信说,你真该来看看,下城跟中了邪的鬼城一样,连红绿灯都没有,街道乱成一团,充电都得往上城走半个小时,最后的结论是:“You are in the right field.”

谁也不想看到福岛的悲剧重现,核四的结局仍然未知,而我的祖国境内,除去6座已经运行的核电厂,还有12座正在建设中,24座在筹建中。这些决定攸关的不只是生命,更是真真切切的生活。前段时间忙一个项目忙得焦头烂额,前几天才记起自己好久没看康熙了。挑了一集采访何韵诗的,看到蔡康永和小S一整集都在直击和侧攻绯闻,直到最后节目结尾,蔡康永花了大概30秒钟呼吁观众关注甚至加入“反核四”的游行,把原委很简明扼要的叙述了一番。我当时就想,有多少非台湾人会去搜索一下核四是什么,有多少人会第一次听说一个20万人自发上街的游行,有没有可能娱乐界的宣传在激发出观众情绪的同时,已经播下了些许理性思考的种子了呢?